央視3.15稱,LED燈的“頻閃”問題會導致頭痛和眼疲勞、引發光敏性癲癇病、導致視力下降等問題。然而,通常情況下我們肉眼無法檢測是否有“頻閃”。主持人和相關技術人員在現場演示了用手機檢測LED燈是否合格:啟動手機相機,將攝像頭對準LED燈的燈泡,如果手機屏幕上存在波動的條紋,就說明有頻閃問題,沒有條紋則不存在頻閃。


頻閃嚴重

沒有頻閃
用手機攝像頭檢測靠譜嗎:有用,但不科學
據悉,目前只能手機采用的CMOS感光元件都是采用逐行掃描的。也就是首先把第一行感應的光照強度先以數據的形式暫存,之后轉化并儲存第二行第三行。但轉化和儲存是需要時間的,當記錄轉化并儲存第二行的時候,而就在這第一行切換到第二行的超級短暫的時間中,實際上燈的亮度已經發生了變化。以此類推,記錄每行時亮度都不同,但光照亮度變化又是周期性的,所以就造成了最后圖像明暗紋理的現象。
還有一個因素也會造成這個種現象的發生,就是快門速度要小于燈泡一個明暗變化的周期,也就是小于1/50s。看下圖:
而現在的智能手機,默認的拍照App快門時間等拍攝參數都是根據環境亮度啊之類的自動設定的。有可能現在默認的情況下,快門時間是比1/50s長的。


衡量頻閃的高低
還是那句話,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只要使用交流電,都會有頻閃,只是程度的問題。評估燈具頻閃一般采用頻閃百分比(即波動深度)來衡量。國際上的評估標準大多參考 IEEE Std1786 版本。
我們了解到,使用的交流電頻率通常為50/60Hz,若波動深度<8%時,屬于低風險;
波動深度<3.2%時,由于人眼視覺有殘留的特性,可視為對人眼無影響。

▲100% 波動深度的燈帶,雖然動圖很模糊,但是也能感受到被“大波浪”支配的恐懼了

▲波動深度分別為25%、5%、3%的對比

結論:手機看頻閃不靠譜
有時輕微的合格頻閃,也能拍出來,有時十分嚴重的100%,也拍不出。
而廠商也認識到了這個干擾的問題,所以現在很多公司即便在手動可調節快門速度的模式下,也會通過軟件硬件等多種算法來規避這個對圖像質量進行干擾的明暗紋。因此,有可能這個臺燈并不合格,但你的手機恰巧快門時間較長或者自動優化掉了。
同時,即使用手機測試沒有“頻閃”,燈頻閃還與色溫、顯色指數和光通量等多種因素有關。
看到這里或許就明白了,LED產品頻閃是否合格,絕不是用手機攝像頭照一下就能看出來的。這種方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十分的全面。
或許這里就有人要問了:有沒有權威科學的測試方法呢?或許我們相信的只有專業的測試儀了,據悉,為了滿足頻閃測量的條件,目前使用較多的儀器是光度計。
深圳市藝明王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專注連鎖品牌店鋪照明、提供店鋪照明方案設計、店鋪燈光診斷咨詢、專業專注是藝明王照明一直堅持的方向與理念。